领被杀,修巳(修蛇)一族也因此四分五裂的各自奔走了。
后来,其中一支部族有莘氏,和帝尧的臣子鲧联姻。这个人就是大禹的母亲女志,族名修巳,图腾为蛇。
后来,鲧因为治水不利被帝尧所杀,族人获罪,大禹小小年纪就从贵族变成罪族。
于是,为了建功立业,重振家声,他选择继承母族的蛇图腾和巳姓。(大禹父族鲧的图腾是三足鳖,很明显,大禹没能继承到)
这也是为什么相传大禹是四川人,来源于其母族的原因。
治水成功后,帝尧根据大禹母亲的巳姓或者大禹当时所属的蛇图腾,赐给大禹“娰”姓。(巳和娰和蛇,这三个古时都是一个音)
后来,大禹家天下后,儿子夏后启继位,将祖母修巳一族分封到了蜀川一带,赐名为“巴”。
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记载:夏后启之臣日孟涂,是司神于巴。巴人讼于孟涂之所。
是的,巴国来源于夏朝,那时叫做巴方。但以前这个地方不叫“巴”,山海经记载为“朱卷之国”。
“巴”这个字应该是来源于修巳的“巳”。
巳的意思是蛇,而巴的意思则更进一步,是大蛇。后世《说文解字》解释为:巴,巴虫也,或曰吞象蛇。
巴字在甲骨文的字型就是一个张着大嘴的蛇头。
“巴”字甲骨文写法,形象为大蛇张口
所以,修蛇(修巳)就变成了巴蛇,当年修巳一族领被大羿斩杀的地方,后来才叫做巴陵。
“陵”字在古代是特指帝王诸侯的坟墓,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死后,埋葬的地方都能叫“陵”的!
而巴蛇吞象,看看三星堆祭祀坑中那数不清的巨型象牙就知道了。
巴族这个好战分子得到大外甥夏后启的支持,又狂起来了!
当时蜀川荆楚应该有不少以大象为图腾的部落没少被巴族欺负,不仅部落被吞并,就连数不清的大象也惨遭毒手,一根根象牙被运往巴国。
这段上古部落吞并的历史留下了巴蛇吞象的传说。
当时的巴国范围内,修巳一族被称作“蛇巴”,应该还有图腾为大象的“象巴”,和图腾为白虎的“虎巴”,或许还有其它小部落。
但从后世巴国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的虎纹图腾,以及《长阳县志》记载,虎巴后来姬周联姻,领都姓姬,巴国也被白虎图腾部落所统一,从此巴蛇图腾退出巴国舞台。
嗯,夏朝一没了,修巳一族挨收拾的下场,果然一点都不奇怪啊!
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:西南海之外,赤水之南,流沙之西,有人珥两青蛇,乘两龙,名曰夏后开,开上三嫔于天,得九歌九辩以下此天穆之野,高二千仞,开焉得始歌《九招》。
夏后开就是夏后启,开和启上古时,字型基本一样,都是手和门,意思是把门打开。
夏后启的形象极有特色,这是山海经中神明的典型形象。
而大禹本人,在《帝王世纪》《论衡》中也被描述为:“禹耳3漏”,意思就是大禹的每个耳朵有三个窟窿。
这父子俩的形象都不太符合中原帝王的仪态,反倒是三星堆出土的古蜀文明青铜人像,几乎如出一辙,具有很浓烈的少数民族风格。
上图:耳3漏,下图:珥两青蛇,乘两龙。不过夏后启佩戴的应该是更精致的青蛇耳环。
这说明,大禹和夏后启从小受到修巳一族的影响远大于中原一系的鲧族部落。
因为夏朝和巴国的关系如此亲近,所以尽管相隔千里,夏后氏还是掌握了许多关于远古蜀川地区的诸多信息,譬如:三星堆!
这也是为何夏朝被灭后,有一支夏朝贵族逃亡三星堆避难的原因,大概率是族里有相关记录。
这支守卫夏朝遗族,传说中的大禹的母族,巴蛇一脉的传承者,有没有什么文字记载?
总不能全是我脑部瞎蒙的吧?
当然不能瞎蒙!
这支巴蛇后人就是后来的賨人,也叫蛇种巴人,又称寅(yin)人、板楯蛮。
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载:“(巴子国境域)其属有濮、賨、苴、共、奴、獽、夷、蜑之蛮”。巴賨族是巴地八族中分布最广、人数众多的主要民族。
商末,参与了武王伐纣战争的就是蛇巴(賨人)。
賨人,也叫蛇种巴人,又称寅(yin)人、板楯蛮,修巳一族的后人
修巳一族,也就是蛇巴人在历史上所建立的文明,有据可查的就是在东周时期,他们不和有姬周撑腰的虎巴玩了,自己独立建立了一个充国。
现在的“南充”、“西充”都是由当年的“充国县”。
而充国都城,应该就是今天的阆中古城。
以上,就是我对三星堆和夏朝关系的推理和解读,所引用的古籍文献,字型来历和相关含义,以及相关出土文物,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传说,都为真实。
但是这个故事毕竟是脑洞而已,大家不必当真。
好了,三星堆和夏朝的相关内容暂告一段落,接下来继续我们的非洲之旅!